早在1999年,MIT AutoID 研究室的Kevin Ashton 在研究將射頻識別信息與互聯網相連接的時候首先提到了物聯網的概念;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就提出,“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2005年11月17日,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到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考察時,明確指示在物聯網的發展中,要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并且明確要求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國”中心。物聯網已經被視為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
物聯網安全概述
引言
那么什么是物聯網呢?維基百科對于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定義為物聯網是將物理設備、車輛、建筑物和一些其它嵌入電子設備、軟件、傳感器等事物與網絡連接起來,使這些對象能夠收集和交換數據的網絡。物聯網允許遠端系統通過現有的網絡基礎設施感知和控制事物,可以將物理世界集成到基于計算機系統,從而提高效率、準確性和經濟利益。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物聯網已經逐步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來。從應用于家庭的智能恒溫器,智能電燈等設備,到與身體健康相關的智能穿戴設備。每一種智能設備的出現,都大大便利了人們的生活。
但是物聯網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給人們帶來種種隱憂。2014年,研究人員演示了如何在15秒的時間內入侵家里的恒溫控制器,通過對恒溫控制器數據的收集,入侵者就可以了解到家中什么時候有人,他們的日程安排是什么等信息。許多智能電視帶有攝像頭,即便電視沒有打開,入侵智能電視的攻擊者可以使用攝像頭來監視你和你的家人。攻擊者在獲取對于智能家庭中的燈光系統的訪問后,除了可以控制家庭中的燈光外,還可以訪問家庭的電力,從而可以增加家庭的電力消耗,導致極大的電費賬單。種種安全問題提示人們,在享受物聯網帶來的方便快捷的同時,也要關注物聯網的安全問題。
CSA發布的白皮書《Security Guidance for Early Adopter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1]中提到IoT帶來如下新的挑戰:
(1) 增加的隱私問題經常讓人感到困惑。
(2) 平臺安全的局限性使得基本的安全控制面臨挑戰。
(3) 普遍存在的移動性使得追蹤和資產管理面臨挑戰。
(4) 設備的數量巨大使得常規的更新和維護操作面臨挑戰。
(5) 基于云的操作使得邊界安全不太有效。
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因此物聯網的安全也是互聯網安全的延伸,物聯網和互聯網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但是物聯網和互聯網在網絡的組織形態、網絡功能以及性能上的要求都是不同的,物聯網對實時性、安全可信性、資源保證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物聯網與互聯網的區別在表1.1中得到體現。物聯網的安全既構建在互聯網的安全上,也有因為其業務環境而具有自身的特點。總的來說,物聯網安全和互聯網安全的關系體現在:物聯網安全不是全新的概念,物聯網安全比互聯網安全多了感知層,傳統互聯網的安全機制可以應用到物聯網,物聯網安全比互聯網安全更復雜
表1.1物聯網和互聯網對比
巨川電氣專業生產智能照明控制器,電氣火災監控,歡迎咨詢 www.www.burninr.com。